干邑:悠久的历史,上乘的品质

cognac normandin mercier

干邑是由葡萄酒衍生而来的。葡萄酒的历史非常的悠久,要追溯到公元元年以前。在这里,我们只对公元元年以后发生的事情做以简单的介绍。

那个时候,高卢人酿造的葡萄酒已经与意大利人酿造的葡萄酒已经不相上下,威胁到了意大利的葡萄酒的地位。于是,罗马帝国的皇帝图密善(Domitianus)下令禁止高卢人种植葡萄。结果,地中海地区一半以上的葡萄种植园都被罗马帝国取缔了。直到第三世纪的时候,罗马帝国的皇帝- 普罗布斯(Probus)才废除了这条禁令,重新允许高卢人从事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酿造业。这对高卢人来说,是一项荣耀。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波尔多、朗多克以及罗讷河谷都开始经营葡萄种植业,就连巴黎周边一些地区也都开始栽种葡萄,以致于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巴黎都是法国非常重要的葡萄产区之一。对这一部分内容,我们暂不做特别详细的介绍

在发展葡萄种植业的过程中,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高卢人不断对葡萄酒的酿造工艺进行完善,并掌握了用橡木桶对葡萄酒进行储藏和优化的技术。虽然罗马帝国在第五世纪时已经走向衰落,但这并没有对高卢人的葡萄种植业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教会依然主张在其所辖区域内发展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酿造业,并加大了对市场的开发力度。此外,随着修会的扩张,欧洲各地也都陆续开始发展葡萄种植业。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基督教教会的活动对葡萄酒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直到十三世纪,在圣餐仪式上还有分发面包和葡萄酒这项内容,这有利的推动了葡萄酒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基督教的发展对葡萄酒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修道院的干预使得葡萄酒文化得到了继承和传扬,而真正的高品质的葡萄酒也都由修道士们把控。这些修道士以宗教仪式上需要用葡萄酒为由将大量的高品质的葡萄种植园归入到了修道院的名下。其中一些葡萄种植园一直被保留到了今天。

到了十世纪末,只有一个产区尚未受到教会的控制,这个产区就是波尔多。在十世纪末的时候,波尔多产区的葡萄种植业开始兴旺起来。到了十二世纪末,该产区的葡萄种植业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中世纪时期,法国一直是最大的葡萄酒出口国。葡萄酒进出口业务以及海上贸易对欧洲大西洋沿岸的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欧尼斯(Aunis)和圣通日(Saintonge)地区生产的葡萄酒出口法兰德斯(Flandre)以及北欧国家;普瓦图(Poitou),拉罗谢尔(La Rochelle)以及安古莫瓦(Angoumois)生产的葡萄酒受到了英国人、荷兰人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消费者的喜爱。但是,从十三世纪开始,欧尼斯和圣通日地区开始出现葡萄酒产量过剩的问题,当地的葡萄酒的存货开始增多。而且,由于葡萄酒的酒精度并不高,而海运的时间又相对比较长,葡萄酒在海运的过程当中变质也成为一项有待解决的难题。

到了十七世纪,荷兰的商人开始建造蒸馏提纯车间,并用法国的葡萄酒作为原料,制造所谓的brandwijn”,即烧酒。这就是白兰地(Brandy)一词的由来。荷兰人当时以为在烧酒当中兑入水之后,烧酒就会被还原成葡萄酒,因此,他们在饮用烧酒之前都会兑水。最先在夏朗德省引入蒸馏提纯设备的是荷兰人。但是后来,法国人慢慢地掌握了蒸馏提出的工艺,并对荷兰人的设备进行了改造。而且,法国的克罗阿马龙(Croix Marron)爵士还通过他发明的二次蒸馏提纯法对工艺进行了改善。当时,有一些被存放在(利穆赞(Limousin)地区生产的)橡木桶中的烧酒因未能被及时装到船上而被搁置了很长时间。结果,人们发现:这些在橡木桶当中待了很长时间的烧酒竟然变得更加好喝了,而且不需要兑水。二次蒸馏技术的普及以及橡木桶在储藏方面的应用使得法国干邑市(Cognac)及其周边地区制作的烧酒成为一种远近闻名的名牌商品,以至于人们竟用法国干邑市的名字来命名这种烧酒。这,就是干邑

慢慢地,人们对烧酒的饮用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喝干邑的时候很少再将干邑与其他的饮料进行混合。就这样,干邑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红酒的替代品,而是成为了一种高档的烈酒。

从十七世纪末开始,干邑的市场销售变得越来越规范。到了十八世纪初,这一趋势变得更加明显。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一些经营批发业务的商行(法语为:Comptoir)应运而生。在这些商行当中,英语国家的商行占大多数。其中的一些商行直到今天仍在运营。

干邑的经销商们经常会与荷兰、英国、北欧地区,美洲地区以及远东地区的客商进行贸易往来。

进入十九世纪之后,一些从事橡木桶及瓶装干邑发售业务的贸易公司诞生了。于1872年成立的儒勒诺曼丁- 梅西耶干邑酒庄(COGNAC J. NORMANDIN-MERCIER)就在其中之列。在这些公司的带动下,玻璃制品厂、酒箱厂、包装厂、瓶塞厂以及印刷厂的业务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那个时候,葡萄种植园的总面积达到28万公顷。

1875年,夏朗德省发生了根瘤蚜(phylloxéra)疫情。根瘤蚜这个词既指葡萄树所患的虫害,也指导致这种虫害的罪魁祸首根瘤蚜虫。

根瘤蚜虫(phylloxéra vastatrix)是一种植食性昆虫,是葡萄树的致命天敌。Phylloxéra这个词的前半部分源于希腊语phyllon”,指的是植物的叶子,而后半部分源于希腊语xeros”,意为:干枯的。vastatrix”是拉丁语单词,意为:具有破坏力的。

根瘤蚜虫疫情使大多数的葡萄种植园都受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到1893年时,只有4万公顷葡萄种植园是完好的了。当地的经济遭受到了非常沉重的打击,重建工作困难重重。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1888年,葡萄种植业者协会(Comité de Viticulture)诞生了。1892年,该协会被更名为葡萄种植业研究所(Station Viticole)。之后,人们开始从从美国引进葡萄树的砧木。由于这种砧木对于根瘤蚜虫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进入二十世纪之后,葡萄种植业逐渐起死回生。但是吗,由于鸽笼白(Colombard)以及白福尔(folle blanche)等品种在嫁接之后不容易成活,所以,这些传统的葡萄品种后来逐渐被生长能力更强的白玉霓(ugni blanc)所取代。今天,在被用来酿造干邑的葡萄品种当中,白玉霓的比重要占90%以上。

有六个产区的葡萄可以被用来制造干邑。这六个产区分别为:大香槟区(Grande Champagne)、小香槟区(Grande Champagne)、边林区(Borderies)、优质林区(Fins Bois)、良质林区(Bons Bois)以及普通林区(Bois Ordinaires)。

1936年,干邑成为受原产地认证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ôlée)保护的产品。在二战期间,法国成立了酒类产品管理办公室(bureau de répartition des vins et eaux-de-vie),以对干邑的存货进行保护。二战结束后,该办公室被更名为法国干邑生产者联合会Bureau National Interprofessionnel du Cognac)。1948年,葡萄种植业研究所被纳入到该联合会的名下,成为该联合会的附属机构。从那以后,干邑的全部制造工艺都受到了严格的监督和管控,这使得干邑的品质有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使得干邑的知名度变得越来越高。

今天,干邑已经被出口到150多个国家,这对法国的出口是一个很大的带动。尽管人们饮用干邑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是在远东,在美洲大陆还是在欧洲,干邑都是高品质的代名词,都是法国的象征,都代表了法国人的生活理念。

不过,干邑毕竟是一种高档消费品。它的市场销售情况一直受到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影响,总是起伏不定,很难把握。这就要求生产者和经营者们必须始终如一,努力进取,就像精美绝伦的干邑一样无可挑剔。

Voir nos Cognac